官名 。别驾也称别驾从事,是州刺史的佐官;因其地位较高,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,别乘一车,故名 。
据应劭《汉官仪》,汉元帝时,丞相于定国条州大小为设吏员,治中、别驾、诸部从事员一人 。

文章插图
扩展资料:
别驾
汉元帝时,丞相于定国条州大小为设吏员,治中、别驾、诸部从事员一人,秩皆百石 。因从刺史行部,别乘传车,故谓之别驾 。
三国魏、蜀、吴皆置 。
晋朝亦置 。
南朝宋主吏员选举,多以六品官担任 。
齐同 。
梁扬州别驾十班,陈为六品,他州高者六品,低者九品 。
自晋、南朝宋以后,别驾位虽日崇,但职任渐为府佐所夺 。
十六国前秦、前凉、后秦并置 。
北朝北魏亦置,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司州别驾为正四品中,二十三年改为从四品上 。他州别驾依州品不同,自正五品至正七品不等 。
北齐司州别驾从四品上,上州正六品上,中州从六品上,下州正七品上 。
北周三万户以上州别驾正四命,一万户以上州四命,五千户以上州正三命 。
魏、晋、北魏前期,别驾例用本州人,由刺史自辟,后期渐由朝廷任命 。
自北周始,州、府佐吏渐混为一系 。
隋、唐为府州上佐之一,迭与长史互改名称,亦或并置,并无实际职任,因品高俸厚,多以位置贬谪大臣,时有废罢 。又,隋炀帝时于司隶台置别驾二人,从五品,分察畿内 。
宋朝诸州皆置,无职掌,或特恩授流外之人,或安置贬谪官员 。
明、清为各府通判别称 。
【别驾 三国时是什么意思?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