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首诗?展开全部 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”的出处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近一年的时间了~~~~ 去年教五年级语文 。
学习《青山处处埋忠骨》前,要求孩子们回家预习,提出问题:查找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”的出处 。
参考书上是这样解答的:“马革裹尸”出自《后汉书.马援传》,东汉名将马援曾说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。
”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,因而有了《已亥杂诗之一》中的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”的名句 。
“忠骨”指忠臣的遗骸,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。
“何须”指为什么要,含有“用不着,不用”的意思 。
“马革裹尸”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,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,那倒无需考虑,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。
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,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,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,将儿子葬于朝鲜,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。
为求更确切的答案,如,龚自珍的诗到底是如何写的?前段时间已经就这个问题上网查找过资料,遍寻答案,并不统一 。
总的来说,不外乎两种答案: 其一:“青山处处埋忠骨”好象改自“青山有幸埋忠骨,白铁无辜铸佞臣 。
”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 。
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应出自清·徐锡麟《出塞》“军歌应唱大刀环,誓灭胡奴出玉关 。
只解沙场为国死,何须马革裹尸还!”典故出自《后汉书 马援列传》 。
其二:此诗出自西乡隆盛,原诗为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另附毛泽东七绝·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1909年孩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 。
埋骨何须桑梓地,人生无处不青山 。
另有百度双飞客博客就此问题答曰:从网上可以搜到:版本1“埋骨何须坟墓地,人间处处是青山 。
”版本2 浩荡离愁白日斜,吟鞭东指即天涯 。
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 。
——《己亥杂诗》之一 有误传为: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 。
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 。
!!!版本3 只解沙场为国死,何须马革裹尸还!(《出塞》) 版本4 人间处处有青山,何须马革裹尸还版本5 青山有幸埋忠骨,白铁无幸铸佞臣版本6 :“孩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 。
埋骨何须桑梓地,人生无处不青山 。
”毛泽东 其实这首诗不是中国人写的,只是一首徘句、要叫诗也能免强哦!那么,到底原版是怎样的哩?看官请了: 一些司空见惯、耳熟能详的事情,原来它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!读《毛泽东传》,里面讲到:一九一○年秋天,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,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。
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 。
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。
临行前,他改写了一首诗,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:“孩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 。
埋骨何须桑梓地,人生无处不青山 。
青山处处埋忠骨
下一篇:国庆颂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