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宁阜新让废弃矿坑重燃生机与活力——
从煤炭枯竭到潜力无限
采访人员 温济聪
2001年 , 辽宁阜新负重前行 , 成为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。20年后的今天 , 阜新涅槃再生 。修复矿坑恢复生态 , 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, 昔日“煤电之城”已沧桑巨变 , 焕然一新 。
修复矿坑治理生态
东西长3.9公里 , 南北宽1.8公里 , 最深处垂直深度350米……12月初 , 采访人员在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北侧的观景台向下望去 , 巨大的深坑犹如大地撕开了一张大口 。深坑内 , 工作人员正在恢复海州矿下坑道路 , 进行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 。
海州露天煤矿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 , 1952年8月开工建设 , 1953年7月1日正式投产 , 2005年6月因资源枯竭而关闭 。
今年63岁的海州露天矿老员工由福新一家几代人都是煤矿职工 。22岁进入海州矿的他 , 从机电工做到工程师 。2005年海州矿关闭 , 此后的16年时间里 , 他成为海州矿综合治理和生态整治的骨干之一 。
“灯火通明 , 非常繁忙……”由福新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坑底的工作场景十分自豪 。不过 ,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 , 阜新煤炭资源渐趋枯竭 。2000年 , 阜新矿区仅剩3.3亿吨可采储量 , 全地区23对国有主力煤矿有14对相继关闭 。以煤炭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 , 导致阜新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, 而且缺乏替代产业 , 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。
不仅如此 , 当时阜新的生态环境较为恶劣 。“那时阜新的空气质量很差 , 地下水资源污染严重 , 滑塌、滑坡、地面沉陷……”由福新回忆说 。
阜新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海州露天煤矿的治理工作 , 努力将海州露天矿建成全国第一批国家矿山公园 , 服务周边百姓 。
阜新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刘晓忠介绍 , 2005年至2017年相继开展了海州露天矿北帮环境治理一期、二期、三期工程和南帮环境治理一期工程等一系列治理工程 。通过削坡、平盘、抗滑桩等措施 , 治理矿坑面积2平方公里 , 初步消除了北帮、南帮部分区域地质灾害隐患 , 恢复矿坑部分地区生态环境 ,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。
“近4年来 , 我们通过调查 , 掌握了大量基础数据 , 沟通协调 , 努力争取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, 大力推进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 , 全面恢复废弃矿山已治理地块的生态功能 , 积极探索废弃矿山生态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新路子 。”刘晓忠说 。
如今 , 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内 , 平日里 , 三五成群的老人聚在一起放风筝、跳广场舞;周末 , 不少年轻人带着孩子走在林荫步道上玩耍 , 还在观景台等代表性景观前合影拍照 。由福新说:“这里的变化真大 , 以前都想不到 。”
培育新经济增长点
眼下 ,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五家子镇古喇嘛营子村正值冬季供暖季 。日前 , 嘉寓阜新清洁能源产业基地收到来自该村村民倪立敏赠送的锦旗 , 以此感谢阜新嘉寓大五家子镇施工队为村民作出的贡献 。
倪立敏家的小楼有150平方米 。“嘉寓公司的施工队服务很到位 , 我们家安装了嘉寓光热+清洁能源取暖系统 , 使用清洁能源取暖 , 可以过一个省心、安心的冬天了 。”倪立敏说 。